宝宝知识网:实用的宝宝育儿知识网站!

网站地图

当前位置::首页 > 儿童知识 > 正文

宝宝5岁还尿床正常吗?要警惕遗尿症

时间:2021-02-07 23:01:35

人气:0

栏目:儿童知识

标签:

  宝宝5岁还尿床要警惕遗尿症

  小宝宝不能控制排尿功能,尿床是一种正常现象,但如果宝宝5、6岁了还尿床,家长就应该警惕遗尿症。

三岁宝宝尿床怎么办 5岁宝宝还尿床 宝宝几岁不尿床

  遗尿症在儿童期较常见,临床统计数据显示,遗尿症在5岁儿童中发病率约15%,7岁儿童中发病率约10%。有些遗尿症症状会随着患儿年龄增长而消失,但也有部分患儿,症状会持续到成年,不但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,造成个矮、偏瘦或虚胖,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,形成胆小、孤僻、自卑等异常心理。此外,国外有研究认为,尿床还可能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,导致注意力不集中,学习能力差,智商比正常儿童低。

  宝宝遗尿症要及时治疗

  相当一部分遗尿症孩子的父母对病情不重视,以为随着孩子的长大情况会好转,但事实却并非如此。2-3%的遗尿症会持续到成人期,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,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影响。尿床的孩子在学校容易产生自卑情绪,例如孩子总是觉得自己身上有些怪味道等等。同时也影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,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。

  发现宝宝尿床家长该怎么做?

  发现孩子尿床,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:

  首先,夜遗尿并不是孩子的过错,家长不应因此对其进行责罚。

三岁宝宝尿床怎么办 5岁宝宝还尿床 宝宝几岁不尿床

  其次,家长要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,避免过劳。白天不要让孩子玩得太兴奋,睡觉前尽量少给孩子喝水,让他养成睡前排尿的习惯。潮湿的被褥会使孩子更易尿床,所以要保持被褥干净、暖和,尿湿后及时更换。

  第三,要帮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排便习惯,多吃纤维素丰富的食物,每日定时排便,有利于遗尿改善。

  最后,也是很重要的一点,对孩子的点滴进步一定要及时表扬或鼓励。

  小孩尿床的预防方法

  1、养成睡前排尿的习惯:每天睡前3个小时,不要再让小儿喝饮料或水,养成睡前把尿排净的习惯。

  2、睡前别让小儿太兴奋:每天让小儿按时睡眠,睡前不宜过于逗弄,不宜做剧烈活动或太兴奋的游戏,不宜看刺激性影视片,以免大脑过度兴奋,促发夜里尿床。

  3、白天别让小儿太疲劳:起居生活要规律,白天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,最好能睡个午觉,以免过于疲劳夜里睡得太沉,有尿时不容易醒来,也不容易被父母唤醒。

  4、建立夜里排尿的反射:治疗初期,父母要查出孩子在夜里容易发生尿床的时间,并提前半小时用闹钟唤醒小儿起床排尿,使唤醒的铃声秘膀胱的充盈刺激同时出现。经过一段时间训练,条件反射就会建立起来,夜里小儿能够被膀胱的充盈刺激唤醒,自行控制排尿。需要提醒的是,唤醒小儿起来撒尿一定要让其醒透,在清醒的情况下把尿排净,否则在昏睡中不容易建立起排尿条件反射。

三岁宝宝尿床怎么办 5岁宝宝还尿床 宝宝几岁不尿床

  5、训练宝宝的膀胱功能:督促小儿白天多饮水,并尽量延长两次排尿的间隔时间,促使尿量增多,训练小儿适当地憋尿,提高膀胱控制力。当小儿撒尿时鼓励时断时续,然后再把尿撒尽,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。

  6、从饮食方面进行调整:白天禁喝饮料、果汁橙汁,每天下午4点后让小儿少喝水,晚饭最好避免吃流质或喝很多汤,餐后水果也不宜吃西瓜,桔子,生梨等水份丰富的水果,临睡前不宜喝奶,以减少膀胱的贮尿量。

  7、小儿尿床,多些宽容:尿床后会使小儿害羞,畏缩,自卑。如果父母不顾及小儿的自尊心,采用打骂,威胁,惩罚的手段,会使小儿更加紧张,委屈和忧郁,经常处于诚惶诚恐中,会导致症状加重。父母应以亲切的态度对待孩子,使孩子消除紧张情绪,放松心理,能与医生积极配合。专家指出,对待尿床的孩子,只能在安慰及鼓励的情况下进行治疗,这一点非常重要,是治疗成败的先决条件。

  8、努力找出尿床的因素:从治疗第一天起设置生活日程表,当小儿尿床时,努力找出可能导致尿床的因素,并用日历每天记录,如未按时睡眠,睡前过于兴奋,白天过于激动或晚餐液体摄入量太多等,以控制小儿尿床的因素。(参考网站:39健康)

温馨提示:以上内容整理于网络,仅供参考,如果对您有帮助,留下您的阅读感言吧!
相关阅读
  • 增强宝宝抵抗力这样做 让宝宝身体棒棒哒

    增强宝宝抵抗力这样做 让宝宝身体棒棒哒

      增强宝宝抵抗力之拒绝娇生惯养 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照顾那可以用无微不至来形容了。但是宝宝的身体情况却恰恰与他们所预期的相反。这当然不是说宝宝天生的体质就较弱了..
  • 怎么帮助孩子秋冬防上火

    怎么帮助孩子秋冬防上火

      中医专家认为:秋燥是一种季节病,因秋季空气湿度发散过快,容易使孩子出现脱水的状况,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。这种脱水不是自身疾病引起的,而是外源性因素所致,但可自身预防。这与..
本类排行
相关标签
本类推荐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版权声明 | 广告服务 | 网站地图 | 友情链接(QQ:641079051) | Sitemap

宝宝知识网 Copyright 2020-2030 www.91bbw.net 备案号:桂ICP备2021004607号-2
本站资料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,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跟我们联系。

关注微信公众号